手机端
当前位置:主页 > 未解之谜 > 月球 >

【解局】年底,中国将再次进军太空

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:“嫦娥五号”年底前发射

1978年5月20日中午,美国副总统专机平稳降落在北京机场,机上走出的人是布热津斯基,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。

此行他的目的只有一个:重启尼克松下台后停滞不前的中美关系,尽快推动中美建交。为表诚意,布热津斯基随身带了一份特殊的礼物: 1克重的月球岩石标本。

布热津斯基此行非常成功,中美1979年1月正式建交;同月,邓小平出访美国。而那1克月岩标本,并未因布热津斯基“主线任务”结束而束之高阁。相反,它悄然走进了一个更加宏大的“支线剧情”—— 中国探月工程

【解局】年底,中国将再次进军太空

月球(图源:新华社)

42年

因为这粒黄豆大小的月岩,时年43岁的天体化学家欧阳自远被急调入京,主持月岩研究工作。

1克重的月岩一分为二,0.5克送去北京天文馆对公众展览,剩下0.5克交给全国十几家研究院所进行分析。

“我们花4个月全面解剖,搞清楚了它的化学成分、矿物组成、演化历史等,为此发表了14篇论文。”欧阳自远回忆道,“美国人都说,中国科学家,了不起!”

然而,这位日后的“嫦娥之父”、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知道,成分分析得再好,石头终归是人家的。中国科学家用起来,还得省之又省、小心呵护。 什么时候中国人也能登上月球,采集自己的月岩样本?

如今,问题有了明确答案。

在近期举办的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上, 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表示,预计今年底之前发射嫦娥五号,实现月球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。据报道,此次月壤采样将达到1000克以上。

从1克到1000克,从首次接触月岩到自主采集月壤,一晃42年。

【解局】年底,中国将再次进军太空

欧阳自远处理月岩(图源:网络)

三步走

中国重大科研工程往往采用“三步走”战略。了解中国探月工程,也有个好记的“六字诀”: 探、登、驻”,“绕、落、回”

“探、登、驻”,是实现月球探测最宏观层面的“三步走”,即 无人探测、载人登月、短期驻扎(建立月球基地)。按照这个进度表, 美国已走完前两步,苏联/俄罗斯已走完第一步,中国和其他有探月实力的国家正在走第一步。

“探”又可分出三小步:绕、落、回。具体含义是,实现环绕月球探测,这个由嫦娥一号搞定了;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,这个由嫦娥二号、三号、四号完成了;实现无人采样返回,这个交由嫦娥五号、六号实现。

嫦娥五号的发射,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“绕、落、回”三小步的最后一步即将完成,“探、登、驻”三大步的第一阶段开始收官。

即将运载嫦娥五号的“胖五”火箭,已运抵海南文昌清澜港,预计11月24日执行发射任务。

【解局】年底,中国将再次进军太空

“胖五”火箭(图源:新华社)

四个“首次”

承上启下之际,嫦娥五号任务重、难点多。

于登云说,包括轨道器、返回器、上升器、着陆器四部分的嫦娥五号,将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四个“首次”:

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——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1/6,在这种环境下 着陆器如何钻孔、铲挖,能不能顺利把样品封装进上升器,以前没做过,难!

首次从月面起飞——以往都是地面固定发射,这次要在月面以着陆器为平台发射上升器, 怎么导流、怎么散热、如何控制,都是新问题。

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进行无人交会对接——上升器发射到月球轨道,要与轨道器、返回器组成的组合体交会对接,把采集样品转移到返回器后分离,看过《星际穿越》的人会知道, 这种太空对接差之毫厘、谬以千里。

首次带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——轨道器、返回器组合体带着样品飞向地球,在距地面几千公里时分离,最后返回器回到地球,以往的返回舱都是以第一宇宙速度(7.9公里/秒)返回,这次是以第二宇宙速度(11.2公里/秒)返回, 速度更高、摩擦更大,返回器的气动外形、防热材料、姿态控制都是新挑战。

所以,奇异,嫦娥五号,关键在“回”。只有解决好安全返回的问题,才能放心地让宇航员坐上载人登月飞船。

中国的科学家们对此早有准备, 2014年10月发射的“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”,就为嫦娥五号的再入返回积累了充足经验。

【解局】年底,中国将再次进军太空

图源:人民日报微博

走出“摇篮”

近年,全球迎来新一轮探月热潮:

  1. 月亮之上打响能源战,神秘能源可供人类用万年
  2. 先坐“天梯”再“开车” 这份月球漫游指南请查
  3. 最强“守护天团”成立!为了这份“宝贝”
  4. 月球上有地震吗?
  5. 浮亏近39亿 “资本猎豹”刘益谦为何又����
  6. 传马英九下周三辞去党主席
  7. “听我一句劝,千万别想着嫁给杨迪”
  8. 河南青年大学习新年福利来袭!送送送!
  9. 只有一个人的科幻电影《月球》豆瓣评分8.5 成本
  10. 昆山花桥镇经济合同律师

相关阅读